實驗教學效果與成果
效果與成果
2.在2004年全國舉行的一級學科評比中,華西口腔醫學教育(含實驗教學)和人才項目贏得了最高分,為確保學科總分第一作出了突出貢獻。
3.華西口腔醫學教育的特色之一是畢業生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這些均是本實驗教學中心培養人才能力的體現。
4.華西口腔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均已成為我院口腔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組成部分。
二、學生學習效果
在我校2006 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水平評估中,學校將本中心作為亮點呈現給專家們,在參觀完實驗教學中心后,專家們認定“這樣的學院,這樣理念獨特、氛圍濃郁、設備先進的實驗中心,教學工作一定是完善的,畢業學生一定是優秀的。”
通過學院選派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從2002年至今接納具有創新設計的本科學生(含七年制)實驗代表例證如下:
(1)七年制學生考取博士的上線率約50% ,五年制學生直接保送的約20%,考研上線率約40%。
(2)中心主任和常務副主任指導的魏劉佳、李靈、董瑞等本科學生的作品《復合樹脂螺紋根管固位釘修復系統對牙體應力的影響》和《唇腭裂術前鼻腭牙槽突矯治器的設計》在三百
(3)2005年我院學生何力弘榮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三等獎,可謂是開四川大學醫學生之先河。七年制學生胡建設計的《口腔修復學三維互動預覽平臺的建立》獲2004年四川省第十屆優秀電教科研成果二等獎。2007年我院學生黃浩源參加中央電視臺LG電視智力競賽周冠軍。
(4)2001級七年制學生孫建勛、2002級學生舒毅在關注我省熊貓基地大熊貓健康狀況的工程中,結合自己專業把大熊貓口腔健康調查作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填補了國內空白。
(5)96級學生譚春根據國際部分資料改進了實驗方法,成功利用ELISA方法檢測出了齦溝液中的白細胞介素,由于該生的出色表現,目前已獲全額獎學金美國UMAB大學牙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6)97級七年制學生王科將牙齦卟啉單胞菌基因型和福賽斯擬桿菌在牙周疾病人群中的檢測的熱點轉向了健康人群,為完善口腔生態學理論作出了貢獻。
(7)我院學生在2002年第四屆科技節中,積極參加各項活動,表現出了濃厚的科技文化氛圍。在“星星點燈”趣味結構設計大賽中,唐沖、卿海兩名同學均獲二等獎;在“新世紀、新川大、新氣象”形象創意大賽中,我院獲三等獎;有二十余名同學積極參加了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舉辦了多場科技講座及學術報告會。在出色完成我院的主題
活動之外,全院上下都踴躍參加創新活動,共有四支隊伍參加了學生創業計劃競賽。
(8)2003 年,99級七年制同學王琪在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百科知識征文>>中獲得優秀獎。 2004年的第五屆科技節中,我院同學保持了一如既往的熱情與積極性。在“科技前沿”課件制作大賽中,唐娜、黃浩原同學的作品——《DNA指紋》獲一等獎,黃浩原、楊建、鄧振南同學的作品——《腫瘤的生物治療》獲三等獎;在“諾亞方舟”船體結構設計大賽中,我院“振南號”獲優秀獎。有17名同學積極參加了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并面向全校同學舉辦了多場科技講座及學術報告會。
(9)2005年至2007年,我院學生在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中獲27項資助項目,在“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申報活動中榮獲10個重點項目,14個一般項目。學生在中心各級平臺尤其是創新實驗平臺完成的實驗總結發表多篇論文,18篇被SCI收錄。
(10)教學效果好,教學質量高還體現在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評價方面。每年除考入本校攻讀研究生外,尚有部分學生在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高校口腔醫學院攻讀研究生,普遍受到導師的贊譽。從追蹤調查的反饋情況看,我院畢業生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與到工作崗位后適應期短、業務能力較強,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尤其是2004年的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我院的口腔醫學名列全國第一,口腔醫學在2005年、2006年、2007年連續三年在中國大學醫學專業A++級學校排名第一。其中,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實驗中心的條件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我院的畢業生遍及國內外,目前在美國具有口腔醫師執照并行醫的上百人,平均每個年級就有10名學生獲得國外優秀大學獎學金,還有相當比例畢業生成為學術帶頭人或走上領導崗位。
三、課程建設成果
在實驗教學的強有力支撐下,2005年口腔修復學獲國家級精品課程,2006年口腔內科學獲國家級精品課程,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解剖生理學、口腔正畸學獲省級精品課程,2007年口腔粘膜病學、口腔材料學獲省級精品課程。
四、主編多部教材,成為實驗教學的重要指導
1、十五規劃教材:主編教材2本《口腔護理學》、《口腔修復學》,音像教材2部《口腔材料與臨床應用》(上、下)、音像教材《口腔護理四手操作技術》,副主編教材2本《牙體牙髓病學》(第2版)、《現代口腔內科學》、音像教材1部《根尖外科手術》已出版。
2、衛生部規劃教材:主編6本《口腔粘膜病學》(第1版)、《口腔粘膜病學》(第2版)、《口腔材料學》(第2版)、《口腔材料學》(第3版)、《口腔臨床藥物學》(第2版)、《牙合學》,副主編2本《牙體牙髓病學》(第2版)、《預防口腔醫學》,參編17本。
3、主編其它教材5部。
4、自編雙語教材9本。
5、主編其它教學參考書16本,副主編3本,參編7本
6、《口腔粘膜病學》獲國家級二等獎、《口腔臨床藥物學》(第2版)獲全國醫藥優秀教材三等獎、獲校級優秀教材獎4本。
7、自編實驗指導14本。
8、電教成果:《口腔修復學三維互動預覽平臺的建立》、《口腔護理四手操作技術》獲2004年四川省第十屆優秀電教科研成果二等獎,《口腔材料與臨床應用》獲四川省第十屆優秀電教科研成果三等獎。
五、教師獲獎
周學東、梁星、石冰、田衛東、陳謙明、胡靜、胡濤、于海洋、包崇云等9人先后獲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師基金、優秀青年教師獎(新世紀人才、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李小箐獲首屆四川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等獎、萬乾炳獲首屆四川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二等獎。陳新梅獲2007年首屆四川大學優秀教案一等獎,華成舸,賴文莉獲二等獎。柳茜獲“挑戰杯” 課外學術科技活動作品優秀指導教師。多名教師獲四川大學青年骨干教師。
六、實驗教學管理
1、2003年獲四川大學“
2、2004,2005年連續獲四川大學本科教學評估優秀單位
3、2007年獲四川大學本科教學評估突出貢獻單位
4、2007年獲四川大學“523實驗室工程”第一期第一階段優秀項目
5、2007年獲四川大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先進集體